当前位置: 首页>畜牧知识> 牛病毒性腹泻不可小觑!

牛病毒性腹泻不可小觑!

畜牧堂编辑
收藏本文
2020-09-16 16:12 354 2000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是主要侵害牛、羊、鹿、牦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牛,犊牛更易感。病牛表现为腹泻、急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持续性感染、免疫抑制、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等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状。

  

  目前,大型规模牛场或集约化牛场存在BVDV大面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感染动物的存在,以及牛场主对该病的不重视。据报道,因BVDV强毒导致的持续性感染或繁殖障碍造成的每头奶牛的经济损失可达40-95美元,若是高毒力病毒性感染或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每头奶牛的经济损失将超过400美元。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黄病毒种瘟病毒属的成员.为一种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大小为35~55nm,呈圆形,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3以下易被破坏。56℃很快被灭活,耐低温。本病毒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为同属病原,与猪瘟病毒有抗原关系,在自然条件下存在毒力显著不同的毒株。

  

  本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但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最重,也可感染山羊、绵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作为实验动物。急性期病牛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慢性病中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畜牧堂兽医称健康牛、羊、猪等均可隐性感染而带毒,它们都是危险的传染源。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均可感染,怀孕母牛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以致引起流产和死胎。

  

  流行特点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放牧牛或舍饲牛均可感染该病毒而发病,发病率约为5%,致死率可达90%~100%,发病牛以4~18个月龄者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少,死亡率也低,而隐性感染率高达50%以上。本病常在冬末和春季发生。

  

  临床症状

  

  结合病牛的临床发病症状,可以将牛病毒性腹泻分为两种,其一是急性牛病毒性腹泻。患病牛腹泻症状严重,粪便中含有血丝,高烧至39.2~42.2℃左右,长时间腹泻导致脱水,精神萎靡,无食欲,喜饮水,眼角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脉搏心跳明显加快,怀孕母牛会出现流产现象,急性病例发病半个月左右死亡,治愈率不高。其二是慢性牛病毒性腹泻。患病牛大多是由急性病例转化而来的,病牛食欲不振,日渐消瘦,精神状态不佳,偶尔出现腹泻现象,体温基本正常,偶尔波动。

  

  诊断

  

  初步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别是口腔的病变是有特征性的。确诊须从急性发热期的分沁物、排泄物和血液中分离病毒,或从病尸实质脏器取样分离病毒。前后间隔2-4周,两次采取的血清样品检查抗体有明显的增多可以证明为该病。在该病暴发流行时,实验室诊断的价值很小。

  

  因为需要很长时间,等到得出结论,往往牛群中的疾病已经停息,但进行确诊对下次防治该病还是有意义的。当应用血清中和试验诊断该病时,如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蓝舌病、水疱性口炎、传染性溃疡性口炎、牛瘟、口蹄疫、副结核病、冬痢以及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在瑞典和丹麦,曾报道该病与副流感、病毒传染同时发生的情况。有时该病与传染性鼻气管炎、钩端螺旋体病、球虫病等并发。

  

  防治措施

  

  现阶段,对于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尚无特效药,针对患病牛,应做好隔离监护工作,提高其抵抗力,并进行对症治疗。针对脱水导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牛,应及时输液扩充血容量,并纠正酸中毒。同时要喂食一些收敛止泻类药物,并配合使用四环素、土霉素等药物,避免出现继发感染的现象,降低死亡率。预防的话,加强免疫,可用粘膜病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发病牛进行隔离或急宰,严格消毒,限制牛群活动,防止扩大传染。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牛病毒性腹泻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通过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危害,并探讨了该病的综合防治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旨在促进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畜牧知识详情顶部轮播图

点个赞鼓励一下作者吧~

复制链接

评论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公司简介

畜牧堂是一款专门为新型畜牧养殖经营主体及新牧人开发的创新互联网畜牧养殖服务软件。 畜牧堂搭建了权威兽医、养殖专家在线视频诊疗/咨询服务体系,在线用户有任何畜牧方面需求,可快速找到对应兽医或专家,并提供高清、顺畅的在线视频诊疗与咨询服务。

APP下载

畜牧堂app下载二维码
畜牧堂吉祥物
下载APP惊喜不断
畜牧堂app下载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