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又称番鸭哮喘病,俗称三周病。幼小的雏番鸭病毒(MPV),无囊膜,球形,单股DNA病毒。对酸、热等灭活因子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紫外线照射敏感。病毒存在于肝、脾、肾、胰等哭官和肠道中。
二、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只有番鸭,2~4周龄的雏鸭多发,尤其是10天龄左右的雏鸭。发病率27~62,病死率22~50%。其它家禽均无病例报告。本病呈地方流行性。病鸭和带毒鸭是传染源。感染后虽未发病,但可排毒;可垂直污染种蛋,将病毒传给刚出壳的雏番鸭,以孵化箱作为传播媒介;水平传播时会污染饲料、饮用水、工具等粪便。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以秋冬季多见该病。
三、主要症状
潜伏期4~16天。
最急:出壳后6天内的雏番鸭,大多见倒地即死。偶然看到羽毛蓬松,死前双脚乱划,头颈向一侧弯曲。发病数约4~6%.
急性:7~14日龄的雏鸭。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厌食、毛茸茸的羽毛松弛、翅膀下垂、尾端向下弯曲、脚软、不能行走、不能行走;腹泻,排泄淡绿色或灰白色的稀粪,混有粘膜,并附于肛门周围;张口喘气,喙端发绀,常蹲伏。死前倒地抽搐,衰竭死亡。病程2~4天。
亚急性:急性转来,或者日龄大的雏鸭。表现为精神萎靡,喜蹲伏,脚软少动,排出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并附着在肛门周围。病程5~7天,死亡少,病愈番鸭颈部、羽脱毛,生长受阻成僵鸭。
四、剖检特征
全身呈败血现象。十二指肠前段胆汁多,全小肠发炎,粘膜表面有大量出血点,粘膜脱落,有炎性流出物的病例,粘在肠粘膜上的纤维素性凝块,黄绿色或暗绿色的盲肠和直肠粘膜也有出血点。心脏变圆,心肌松弛。肝脏,脾,肾,胰脏稍肿大,表面散布有针尖大的灰白色病变。
五、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
无菌采病材料按常规操作,将11~13龄番鸭胚胎取清液接种,每日观察,大部分鸭胚4~7天死亡,检查胚胎病变以确诊。收集胚胎液和胚胎进行血清学检查。
2.血清琼脂扩散试验(AGP)、乳胶凝集试验(LP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核酸探针可用于诊断。
六、防制要点
(1)孵化房应严格消毒,种蛋也应消毒,入孵的种蛋应免疫。
(2)加强育雏期管理,鸭舍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中,密度适中,经常更换垫料。出壳后四周内雏鸭必须隔离饲养。
(3)刚引进的鸭子立即供水,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提高体质。
(4)接种疫苗,母鸭产蛋前25天注射雏鸭细病毒弱毒苗福建省农科院牧医研究所开发的雏鸭细病毒活疫苗,对雏鸭和番鸭的接种有效。
(5)用高免血清或蛋黄液(卵黄抗体)紧急预防或治疗病雏番鸭。
为了预防和减少继发性细菌和霉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