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是绵羊和山羊易感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相似,故又称“类快疫”。死后肾组织多半软化,故还称”软肾病“。病原为D型魏氏梭菌。细菌通过消化道感染,在胃肠内繁殖产生毒素。
一、发病原因
1.羊只吃被细菌芽孢污染的饮用水。芽孢进入肠道繁殖,产生大量毒素。高浓度毒素改变肠道渗透性,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发生休克而死。
2、过食。饲养或放牧时间过长,牧草嫩而丰富,可能导致过度食用。
3、高蛋白过多,降低了胃里的酸度,导致病原体生长繁殖增快。
4、吸收了大剂量的毒素。这种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在动物体外形成孢子,吸收毒素过多容易引起这种疾病。
二、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尤其1岁左右和肥胖的羊发病较多;山羊发病较少。牧区常发生于春末至秋季,农区于夏收、秋收季节发生,多见于采食大量的多汁青草之后。雨季和气候急剧变化,低洼地区放牧和运动不足,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多发生。
三、临床症状
羊肠毒血症病程短,最急性的常在数小时内死亡,急性的2-3天死亡。羔羊发病,常表现向空跳跃,跌倒在地后,痉挛,数分钟内死亡。成年羊发病,一般行走缓慢无力,精神很差,数步后卧地不起,停止采食,呼吸加快,磨牙。病程稍长的,还表现有神经症状,头向后倾或斜向一侧。继而排泄稀黑色混有粘液的粪便,有时也混有血液。倒地后头向后仰,呈昏迷状态而死亡。本病常无体温变化。
四、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在肾脏和小肠。肾脏表面充血,实质松软如泥,稍压即碎烂。小肠充血、出血,甚至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有的还有溃疡。有的脑组织呈液化性坏死;胸腔、腹腔和心包液体增多;腹膜、膈膜和腹肌有出血大斑点;心内、外膜也有出血小点。
五、防治方法
1、西药疗法:本病西药无理想的方法。通常采用强心、镇静、解毒等对症治疗,也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ml,小羊50-80ml,但效果不佳。
2、中药疗法:中药黄连散内服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现将黄连散的处方报告如下:黄连10g、川芎2g、黄芩10g,石膏2g,地榆15g、诃子12g、当归10g、生地12g、甘草3g、木通6g、白芍10g、乌梅5个。将上述中药研究成细末,用热水冲洗,轻度服用一剂,重度服用二至三剂,即可治愈。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