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饲养白莲鹅的技术要点
1.饲养方式的选择根据目前耕地少和农户非专业饲养的状况,农户宜以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白莲鹅的养殖。放牧是让鹅群在野外自由采食,减少饲料供应量,亦可加强鹅群的运动,利于鹅群健康。舍饲则可以弥补放牧过程中食物不足的缺点(如喂以牧草、饲料等),给鹅群以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促进鹅群快速生氏。
2.饲养规模的选择饲养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养殖者的资金、劳力、草料资源条件确定。条件不够成熟,盲目追求大规模,会导致管理不善,鹅群生病死亡增多,反而会失去。一般的饲养户应以1000~1500只/批为宜。
因为这样的规模比较经济、适度,便于管理,适宜开展种草养鹅,形成可以降低成本的舍饲与放牧相合的饲养方式。3.鹅舍的基本要求鹅舍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平坦或缓坡地带,相对封闭条件良好,土质最好是透水性好的沙壤。一般农户可利用废弃的旧房或搭建简易棚舍,周围用竹篱或粗网围护饲养,也可利用河、沟等流动水源将棚舍建在河、沟边围养。鹅舍建筑总体要求不高,除育雏舍要求防寒保暖、宽敞通风外,只要能遮雨挡风,就可达到基本要求。农户一般都选用简易鹅舍,由育雏舍、鹅棚、陆地运动场和水上运动场等部分组成。育雏舍使用毛竹、稻草和塑料薄膜建造,鹅舍使用毛竹和石棉瓦或农家现有的其他材料建造,尽量降低成本。鹅棚的大小取决于养殖的规模。以饲养1500羽/批肉鹅为例,需建育雏舍75平方米左右,长15米,宽5米。鹅棚150平方米,55米,宽6米,檐高2.5米,顶高3.5米。
4.养殖技术要点
(1)雏鹅饲养技术要点雏鹅是从出壳到4周龄的鹅。此阶段鹅生长迅速,消化能力弱,调节体温能力差,需要仔细饲养管理。
(2)选择健雏,放置体质结实、站立稳定、个体大(100克左右)、绒毛粗、有光泽、眼睛大、无畸形、脐部收缩良好、腹部柔软、挣扎、仰卧快的雏鹅。
(3)及早开水雏鹅第1次饮水为“开水”。一般雏鹅出壳后24~26小时,或运回后适当体息,绒毛己干能站立时便可给予。饮水的水温以25℃为宜,水质要清洁,饮水中可加入0.O5%高锰酸钾或5%~10%葡萄糖和适量复合维生素B液。“开水”时轻轻将雏鹅头在水中按一按,让其自由饮水。饮水器固定,不浇水就转移到放水。
(4)适时开食“开水”后看到大部分雏鹅己经饮水即可开食(饮水后5~10分钟)。开食料用精饲料加上切细的少量青绿饲料。开食方法可将饲料撒在塑料布或席子上,引诱雏鹅自由吃食。精、青料比例一般为:4日龄前1︰2,4~10日龄1︰2.5~10日龄后1︰4。
青料可用嫩青草或菜叶,要洗净切碎。精料在育雏初期(前3天)主要是米饭,以后慢慢掺用配合料,1周龄后全部喂配合饲料。饲料的喂食次数一般在3日龄前1天6~8次,4~10日龄8次,10~20日龄6次,20日龄后4次。
(5)保温降湿雏鹅保温根据育雏季节、气候而定,一般需人工保温3~4周。温度计数量按育雏室大小确定,温度计悬挂高度为离地面15~20厘米墙壁上。温度掌握的原则是小群略高,大群略低;弱雏略高,强雏略低;冷天略加高,热天略降低;夜间略高,白天略低。温度适中,雏鹅分布均匀,活泼,安静,有时发出轻微的鸣叫声,喜欢相互依赖,但不造山。温度偏低,雏鹅集中在热源处拥挤成堆,背部绒毛潮湿,并发出低微而长的鸣叫声,应及时加温。温度过高,雏鹅远离热源,张开嘴呼吸,喝大量的水,食欲下降,行动不安,要停止加温和降温。一般温度要求:第1~5天27~29℃,第6~10天25~27℃,第11~15天23~25℃,第16天以后18~23℃。湿度和温度一样对雏鹅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两者相互作用。
育雏室内应保持干燥清洁,相对湿度在60%~70%。低温高湿使雏鹅体热散发很快,感觉更冷,致使抵抗力下降而引起打堆、感冒、拉稀,造成僵鹅、残次鹅和死亡数增加。高温高湿不易散发雏鹅身体热量,雏鹅食欲下降,易引起病原菌大量繁殖,雏鹅发病率上升。因此,要注意防止育雏室过湿,经常更换或添加垫材,供水时避免溢出,加强通风通风,用生石灰吸收水分。
想了解更多关于养殖管理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