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化养猪场一般分为三个地区,即生产区,主要是各种猪舍,如配种室、产猪室、幼猪室、育肥室等;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车间、水塔、锅炉、仓库、变电站、机修室、兽医室、急诊屠宰室、火化室、仓储室、秤室、装猪平台等。生产管理区域包括办公室、接待室、宿舍等。生产区域和生产服务区应分开,生产辅助建筑应围绕猪舍设置,既要便于生产服务,又要尽量与生产建筑分开,以利于防疫。
2.生产管理建筑和生产辅助建筑包括公路桥梁、输电线等,最好利用现有企业的设备,尽量减少这部分投资。
3.生产区内猪舍的方向,必须从北向南或西北向东,根据地形和纬度的不同,沿猪舍的东西轴线有一定的偏差,猪舍冬天向阳,夏天迎接东南风保持凉爽。在寒冷地区,应该考虑猪舍的角落在冬天要面向主风保暖。在现代工厂化养猪场,由于人工控制养猪场的小气候,对养猪场的定位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更注重集中管理和工厂化流水生产。
4.从地形上看,生产建筑和辅助建筑应低于生产管理建筑并处于下风方向,而兽医室、化粪池和火化室应低于其他建筑并处于下风方向。
5.现代养猪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环节建立的专业化猪舍,如种猪场、产房、幼猪舍、育肥场等。猪舍的布局要考虑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最后一道工序,即商品养殖场的育肥猪舍和养殖场的幼猪舍,要靠近交通通道,方便交通。
6.生产建筑应该是一体化和集约化的。每个猪舍在一端用走廊或道路或放射状布局连接,以方便猪舍周转,提高工作效率。过去,猪舍之间的距离一般要求不小于20~30米。近年来,距离8~10米的人很多,可以减少水、电、暖气的供应线路,节约土地,便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据统计,近十年来,猪场占地面积节约了5~10倍。以前养殖群和商业群往往是分开的,保持一定的防疫间隔。这个间隔有时大到100多米,使得繁殖群处于逆风方向。近十年来,由于防疫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养猪场往往难以区分。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多层猪舍,这是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7.根据各场的饲养条件、资金能力和技术水平,确定采用的饲养方式和养猪场的开放程度,并据此设置运动场。
8.饲料输送路线和粪便清除路线应错开,避免交错,并尽可能利用地形运输粪便,以减少建设量。
9.由于机械化、工业化猪场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需要充分发挥建筑面积每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如采取快速育肥、早期断奶、减少每年出生仔猪数等措施。,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成本。
10、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实现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对设备的可靠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准备足够的零部件,发生故障时及时排除,并采取更换处理。
11、场内运输车辆和场外运输车辆应分开,不得通用,饲料储存、生猪装载站应设在生产区的边界,以便场外车辆不进入玩耍区,以利于防疫。
12、周边地区应修建围墙或防疫沟并种植树木、进行绿化,以防风、防暑、调节小气候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