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焦虫病俗称红尿病,是羊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病羊体温明显升高,尿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呈现红色,因此得名。该病在我国的甘肃、青海等地较为常见,感染对象以绵羊、山羊为主。
寄生于羊体内的焦虫繁殖速度快,会使血红细胞的细胞膜发生病变,引起病羊发生贫血和血红蛋白尿。病变的血红细胞在肝脏内还会转变成胆红素,导致病羊出现黄疸。
病羊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喜卧厌立,不进食,山羊可见毛发凌乱。多数病羊均表现出腹泻症状,观察可见水样粪便中掺杂血丝;焦虫病严重时,病羊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在40℃左右,持续3-5天,整体消瘦明显、淋巴处肿大,甚至出现局部发硬,刺痛感强烈的症状。此外部分山羊表现为行动不便、肢体僵硬,甚至1-2天内出现死亡。病死羊整体比较瘦弱,解剖发现肾脏颜色较浅,属贫血现象。肝脾肿大,肠系膜及肝门淋巴肿大。肝肾表面有点状出血,心冠脂肪浸润,腹腔内出现积液。
畜牧堂提示,对于羊焦虫病,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可以将养殖损失降到最低。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首先,重视山羊的生存环境,卫生条件要达标。蜱虫是该病传播的主要载体,春季回暖是蜱虫频繁活动的时期。因此在开春之后养殖户就要及早做好杀虫工作。在羊圈内进行消毒,有效杀灭越冬的蜱虫幼虫。尤其要注意羊圈的墙角、缝隙等位置,保证消毒的全面性。
同时,在引种环节中应该对新引进的绵羊、山羊品种进行研究分析,一旦发现疫病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并做好观察工作。在疫病高发期,可以每半月进行1次三氮脒预防注射。
另外,夏季也是蜱虫最活跃的季节,养殖户也要定期进行羊圈内的消毒工作和卫生工作。坚持做到羊圈内的粪污一天一清,并且羊圈周边禁止随意堆放粪便。
羊焦虫病具有发病急、传染快的特点,确诊病情后应答及时用药,防止病情恶化。首选西药治疗,采用肌内注射三氮脒3-5mg,1次/天,连续2-3天,可以治愈该病。除了对症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针对病羊的病症进行针对性处理,治疗后处于恢复期的羊,也需要及时健胃帮助羊加快恢复。
畜牧堂专家提醒,若对羊焦虫病的症状表现、防控技术了解不多,不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轻则影响羊的生长,严重时会大量死亡,损失惨重。因此全面认识羊焦虫病,学会识别该病病症,了解其预防及治疗的措施,才能确保养殖收益的稳步提升。
想了解更多关于羊养殖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